介绍

什么是设计模式

每一个模式描述了一个在我们周围不断重复发生的问题,以及该问题的解决方案的核心。这样,你就能一次又一次地使用该方案而不必做重复劳动”。 ——Christopher Alexander

软件设计复杂的根本原因

变化:客户需求的变化、技术平台的变化、开发团队的变化、市场环境的变化……

如何解决复杂性?

  • 分解

    • 人们面对复杂性有一个常见的做法:即分而治之,将大问题分解为多个小问题,将复杂问题分解为多个简单问题
  • 抽象

    • 更高层次来讲,人们处理复杂性有一个通用的技术,即抽象。由于不能掌握全部的复杂对象,我们选择忽视它的非本质细节,而去处理泛化和理想化了的对象模型。

软件设计的目标

软件设计的金科玉律:复用


面向对象设计原则

为什么要面向对象设计?

变化是复用的天敌!

面向对象设计的最大优势在于:抵御变化!

重新认识面向对象

  • 理解隔离变化
    • 从宏观层面来看,面向对象的构建方法更能适应软件的变化,能将变化所带来的影响降到最低。
  • 各司其职
    • 从围观层面来看,面向对象的方式更强调各个类的“责任”
    • 由于需求变化导致的新增类型不应该影响原来类型的实现——是所谓各司其职
  • 对象是什么?
    • 从语言实现层面来看,对象封装了代码和数据。
    • 从规格层面讲,对象是一系列可被使用的公共接口。
    • 从概念层面讲,对象是某种具有责任的抽象。

面向对象设计原则

依赖倒置原则(DIP)

  • 高层模块(稳定)不应该依赖底低层模块(变化),二者都应该依赖于抽象(稳定)。
  • 抽象(稳定)不应该依赖于实现细节(变化),实现细节应该依赖于抽象(稳定)。

开放封闭原则(OCP)

  • 对扩展开放,对更改封闭。
  • 类模块应该是可扩展的,但是不可修改。

单一职责原则(SRP)

  • 一个类应该仅有一个引起它变化的原因。
  • 变化的方向隐含着类的责任。

Liskov 替换原则(LSP)

  • 子类必须能够替换它们的基类(IS-A)。
  • 继承表达类型抽象。

接口隔离原则(ISP)

  • 不应该强迫客户程序依赖它们不用的方法。
  • 接口应该小而完备。

优先使用对象组合,而不是类继承

  • 类继承通常为”白箱复用“,对象组合通常为”黑箱复用“
  • 继承在某种程度上破坏了封装性,子类父类耦合度高。
  • 而对象组合则只要求被组合的对象具有良好定义的接口,耦合度低。

封装变化点

  • 使用封装来创建对象之间的分界点,让设计者可以在分界层的一侧进行修改,而不会对另一侧产生不良的影响,从而实现层次间的松耦合。

    低级封装理解:数据和代码的封装。

    高级封装理解:封装变化点——一侧稳定一侧变化。

针对接口编程,而不是针对实现编程

  • 不将变量类型声明为某个具体的实现类,而是声明为某个接口。
  • 客户程序无需获知对象的具体类型,只需要知道对象所具有的接口。
  • 减少系统中各部分的依赖关系,从而实现“高内聚、松耦合”的类型设计方案。

vector<Shape*>vector<Line>, vector<Rectangle> 更好。


设计模式分类

GOF-23 模式分类

  • 从目的来看:
    • 创建型(Creational)模式:将对象的部分创建工作延迟到子类或其他对象,从而应对需求变化为对象创建时具体类型实现引来的冲击。
    • 结构型(Structural)模式:通过类继承或者对象组合获得更灵活的结构,从而应对需求变化为对象的结构带来的冲击。
    • 行为型(Behavioral)模式:通过类继承或者对象组合来划分类与对象间的职责,从而应对需求变化为多个交互的对象带来的冲击。
  • 从范围来看:
    • 类模式处理类与子类的静态关系。
    • 对象模式处理对象间的动态关系。

从封装变化角度对模式分类

重构

Refactoring to Patterns

  • 面向对象设计模式是“好的面向对象设计”,所谓“好的面向对象设计”是指那么可以满足“应对变化,提高复用”的设计。
  • 现代软件设计的特征是“需求的频繁变化”。设计模式的要点是“寻找变化点,然后在变化点处应用设计模式,从而更好地应对需求的变化”。“什么时候、什么地点应用设计模式”比“理解设计模式结构本身”更为重要。
  • 设计模式的应用不宜先入为主,一上来就使用设计模式是对设计模式的最大误用。没有一步到位的设计模式。敏捷软件开发实践提倡的“Refactoring to Patterns"是目前普遍公认的最好的使用设计模式的方法。

重构关键技法

  • 静态 → 动态
  • 早绑定 → 晚绑定
  • 继承 → 组合
  • 编译时依赖 → 运行时依赖
  • 紧耦合 → 松耦合